誰不渴望「甜蜜」
誰不渴望「甜蜜」
不久前,女兒睿佳從學校帶回一個她親手製作的杯子蛋糕:「媽媽,這是爲你做的,老師給的食譜。」
打開盒子,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鋪滿新鮮草莓的杯子蛋糕。
「沒有奶油霜的?」
睿佳答非所問:「這杯子蛋糕的糖加太多了,明天我試試做少糖的。」
吃過無數次睿佳親手製作的食物,那些口中流淌的味道早已模糊,但是,女兒用心完成一件厨事、透過食物傳遞到我心裏的關愛所帶來的感動,時間永遠偷不走。
我咬下第一口蛋糕後,睿佳迫不及待問:「是不是太甜了?」。
「甜入我的心坎!」我回説,臉上的笑容藏也藏不住。
睿佳的眼神中閃爍著一絲關切,問:「那麽甜,沒問題嗎,會不會得糖尿病……」。我微微一笑:「社群媒體上流傳那種妖魔化糖或碳水化合物的言論,我從不以爲然。」
麵粉、牛油和糖製成的杯子的蛋糕,其營養密度確實偏低,可是,黑白分明地把食物歸類為「好」與「壞」、以避免吃「壞」食物的做法,往往會在面對控制不住的甜食誘惑時,把眼前美食一掃而空,接著產生愧疚與焦慮感,可能會引發更多其他問題。
在談笑間,我提到了睿佳愛吃的另一款甜食——雪糕。「當年,我們家連個雪櫃都沒有。也在天氣熱時,才會湧現吃冰棒的欲望。要吃冰棒,就得花幾分鐘走到雜貨店,然後買回來。不像你們這個年代,無論何時打開家裏的雪櫃,各式各樣的雪糕都在熱烈地呼喚我們,隨時準備成爲我們身體的一部分!」
在當今社會,獲得食物已成輕而易舉之事,因此,「自律」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我傾心於甜食。每天餐後吃一份新鮮水果已大致滿足了我對甜味的渴望。然而,偶爾出現想品嚐能安撫情緒的食物(Comfort food)之強烈欲望時,我會打破常規,安靜地坐下來毫無罪惡感地沉浸在每一口芋泥或Bubur
Cha Cha的滋味中。
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地沉溺於甜食的誘惑,絕非我所樂於選擇的飲食方式。
意識到吃甜食、喝甜飲過了頭的人,要重新訓練舌頭上的味蕾,并非一件不可能的事。
不管是在飲食或生活中,自我節制皆是重要的價值。我每一天都把蔬菜、菇類、豆類、堅果與水果等多樣化的食物安排在簡樸三餐中,把它們吃進肚子裏,偶爾吃一個高糖的杯子蛋糕並不會立即改變我的健康狀態。
糖,是生活的一部分。食的量多寡才是關鍵,深悟這道理,自然不會一吃甜食就心生焦慮,或將糖視作敵人而避之唯恐不及。與自己重視的人愉悅地享用食物,滋養身心,這才是我一生中所追求的真正「甜蜜」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