營養師說生活事:泡麵
我認識一個性格務實的朋友,我們兩人不但性格相近,而且平日喜歡無目的地閲讀,有機會相處在一起時,會針對彼此感興趣的課題做分享與討論。
最近一次朋友到訪,我們一邊吃點心,一邊聊兩性關係。
“衣食住行中的「食」看似生活中簡單的一件事,其實它一點也不,不少男女就在厨房這空間與另一半爲了「煮或不煮」、「煮什麽」、「怎麽煮」而唇槍舌戰。”朋友分享的這一段經驗時,往事與舊人瞬間浮現在我的腦海裏。
我年輕時,曾清楚拒絕一個邀我吃牛肉的朋友,對方態度強硬:“你都沒試過,你怎麽知道自己不喜牛肉呢?”,跟著,這朋友就細心切了一小塊據説是最好吃的部位遞到我面前,其實我當下出現難受的感覺。有了這段經驗後,我感受到有的人並不在意我的感受,我應該把精力與時間放到在意我的感受的人身上。
我忍不住問:“你在拍拖前,會把對方的生活與飲食習慣納入考慮範圍,並決定能不能在一起?”與朋友的眼神對視後,我明白了她的心思。
朋友繼續分享:“假設飲食習慣不好的一方不準備改變,另一方卻堅守飲食均衡的原則,那麽兩口子會常為「食」這件事爭吵不休。一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好,婚後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示範與影響。” 朋友分享尋找伴侶的經驗就處處顯示出其深思熟慮。
我試著去感受與理解朋友的情緒,巧合仿佛無所不在,我們家厨房窗口處正飄來一陣陣讓我無意識地皺起眉頭的烟味,那瞬間我雖無法徹底理解朋友的感受,但那擅自闖入我鼻腔内的不速之客,讓當下的我多少明白了朋友的心事。
「食」事跟伴侶之間的關係的確息息相關,兩方對飲食的想法與做法上所出現的差異,他日造成分歧與矛盾的發生。
疫情間,一位朋友上門做客與我們聊生活,重口味的朋友一邊把宮保猴頭菇放進嘴裏,一邊說自己去年因「食」事而與伴侶鬧得不愉快。我得到了朋友的同意,把這段經驗寫在自己的文章裏。
原來,有一個晚上,朋友單純想吃泡麵,可是一直以來飲食清淡的伴侶卻堅持泡麵是垃圾食物,認爲吃自己親手煮的飯菜新鮮有營養對身體有益。一方不準吃另一方則非吃不可,雙方互不退讓,厨房的戰火因此升級,這次衝突讓伴侶從此不再踏入厨房做飯,三餐都叫外賣。每次聽不同朋友訴説人與人之間這等不容易的事,我都不加以評斷,我覺得聆聽與陪著大家走過這段不容易的道路比較實際。
“泡麵真的有那麽糟糕嗎?”朋友問。
我直覺感受到問題不在泡麵。
在聽了朋友的分享後,我的大腦開始蹦出數十個念頭,我在想這些可能性:“對方真正不滿意的是什麽?”、“會不會是因爲自己為這個家做飯的心思沒受到肯定,所以才出現爭吵?”,一個人的内心世界遠遠比我們所能想象的複雜與不易理解,而每個人的内心世界都在靜悄悄變動著的,多聊心裏話、多溝通是伴侶之間要做的功課,這樣才有辦法多一份瞭解。
有的照顧者,在為生病的伴侶做飯時,一滴油一粒鹽都不加,我跟兩方聊過心底話。
病者原以爲是照顧者的營養知識不足,把食材直接分成健康與不健康兩種再排斥後者;事實的而真相是,照顧者因爲害怕無常再次敲門而失去另一方,所以才嚴格把關病者的飲食,如:準備水煮青菜時完全不加調味也不加油,不過這一番「好意」卻造成生病的一方不想吃家裏的飯菜,加上説話的語氣帶著情緒,很容易掀起爭執。
你我他也都知道,改變飲食并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情,可是其中一方還是會想盡辦法努力「溝通」,想改變對方、想讓對方「聽」自己的,也許認爲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。
對我而言,雙方都有自己的不容易,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只有一種,伴侶兩人先把自己的心調整好,再試著好好溝通讓彼此更瞭解對方,把彼此的步調調整一下,或求助於專業人士,因爲「食物大戰」這塊地毯底下也許藏著其它需要被溝通與處理的根本問題。
那夜,在我們家的飯廳,我看著朋友的眼睛說:“你心裏也感受到,這不是泡麵的問題,對嗎?”朋友低著頭思考著,我仰著頭看著天花板,心裏不禁想:“每一對夫妻都有一部難念的經,兩人都要打開心來讀這部經,這段合一的關係才能走得遠走得幸福吧?”
這大概是走入婚姻的人重要的功課。
Comments